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知识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保密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并配有相关的网络设备和软件,从而形成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的有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3个要素:一是至少有两台以上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且相互间有共享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二是连接计算机的通信介质或通信信道。三是规范信息传输的网络协议。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路常见的有:
1、局域网、区域网、广域网
局域网:也称局部网。用于有限距离内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传递。距离一般在10公里范围内,属于单位专用网性质。局域网可连接到广域网或公用网上,使局域网用户享受外部网上提供的资源。
区域网:又称城域网,比局域网大,通常覆盖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地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可以是专用的,也可以是公用的。
广域网:是跨越较大地域的网络,通常覆盖一个国家。目前我国有九大广域网,其中经营性的网络有5个: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联通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等。非经营性的网络有4个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长城网和中国国际经贸互联网等。
2、远程通信网
用于两地计算机之间数据传输的网络,也称通信专网。
3、专用网和公用网
专用网是由某个部门或单位组建;使用的网络;公用网一般由电信部门组建,并由其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传输线路和交换装置可以对外出租使用。
三、因特网的概念和特点
因特网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也称为国际互联网(Internet)。它以tCP/I P网络协议为基础,把全世界众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和各台计算机上的硬件、软件和信息等资源得以方便地交流和共享。因特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开放性强。只要遵循规定的网络协议,可以自由连接,没有时间、空间限制,没有地理上的距离概念,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和使用因特网。
二是资源庞大。网上的信息几乎无所不包,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
三是传播速度快。电子邮件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发送到世界上不同角落的计算机上,并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转移。
四是使用便捷。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或者一块网卡和一条专线,经向互联网接入服务组织申请,就可接入因特网。因特网在全球得到迅速普及,日益成为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美国计算机和网络产业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的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上网人数已超过11亿人。
五是容易泄密。数据在网上传输时,比较容易被截获拷贝。
四、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l、收发电子邮件。
2、信息管理。
3、远程登录。允许用户的计算机通过网络成为远程的终端。
4、文件传输。
5、电子公告版。即允许一个用户加入到多个讨论小组讨论某一课题。可以定期检查每个讨论课题中是否有新的内容。
五、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计算机网络本身不能向用户提供安全保密功能,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入网的计算机及其所存储的信息会被窃取、篡改和破坏,网络也会遭到攻击,其硬件、软件、线路、文件系统和信息发送或接收的确认等会被破坏,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瘫痪;其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 网络通信隐患。网络通信的核心是网络协议。创建这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网络互联和用户之间的可靠通信。但在实际网络通信中存在三大安全隐患:一是结构上的缺陷。创建初期,对网络通信安全保密问题考虑不足,这些协议结构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安全保密的隐患。二是漏洞。包括无意漏洞和故意留下的“后门”。前者通常是程序员编程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后者是指开发者为了调试方便,在协议中留下的“后门”。协议“后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配置上的隐患。主要是不当的网络结构和配置造成信息传输故障等。
(二) 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系统造成危害:网上传输或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被篡改、假信息被传播、信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遭到破坏。目前看,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利用软盘和光盘传播;二是通过软件传播;三是通过因特网,如电子邮件传播;四是靠计算机硬件(带病毒的芯片)或通过镶嵌在计算机硬件的无线接收器件等途径传播。
(三) 黑客入侵。“黑客”的主要含义是非法入侵者。黑客攻击网络的方法主要有:IP地址欺骗、发送邮件攻击、网络文件系统攻击、网络信息服务攻击、扫描器攻击、口令攻击、嗅探攻击、病毒和破坏性攻击等。黑客通过寻找并利用网络系统的脆弱性和软件的漏洞,刺探窃取计算机口令、身份标识码或绕过计算机安全控件机制,非法进入计算机网络或数据库系统,窃取信息。现在全球每20秒就有一起黑客事件发生。美军试验表明,黑客对其非保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攻击成功率达88%,被查出的只占5%。按黑客的动机和造成的危害,目前黑客分为恶作剧、盗窃诈骗、蓄意破坏、控制占有、窃取情报等类型。其中,西方一些国家的情报部门秘密招聘黑客“高手”,编制专门的黑客程序,用于窃取别国(集团)因特网或内部网上的涉密信息和敏感信息。对此,尤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四) 软件隐患。许多软件在设计时,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开发和资源共享,总是留有许多“窗口”,加上在设计时不可避免存在许多不完善或未发现的漏洞,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鉴别和防护措施,就会使攻击者利用上述漏洞侵入信息系统破坏和窃取信息。目前,不少单位的软件是国外产品,这给信息安全保密带来很大隐患。“视窗95”刚推出时,澳大利亚海军就发现,该软件有个神秘的“黑匣子”,只要进入互联网,它就会悄悄地向微软总部发送信息。而“视窗98”在用户通过因特网拨号注册时,系统就能自动搜集用户电脑中的信息,包括身份鉴别资料等。
(五) 设备隐患。主要指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中存在在漏洞和缺陷:
1、 电磁泄漏发射。电磁泄漏发射是指信息系统的设备在工作时向外辐射电磁波的现象。计算机的电磁辐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处理的信息会通过计算机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称为辐射发射。二是这种含有信息的电磁波也可以经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导体传送和辐射出去,称为传导发射。这些电磁辐射包含数据信息和视频信息等内容。这些辐射出去的电磁波,任何人都可借助仪器设备在一定范围内收到它,尤其是利用高灵敏度的仪器可稳定清晰地获取计算机正在处理的信息。日本的一项试验结果表明:未加屏蔽的计算机启动后,用普通电脑可以在80米内接收其显示器上的内容。据报道,国际高灵敏度专用接收设备可在1公里外接收并还原计算机的辐射信息。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情报部门就把通过接收计算机电磁辐射信息作为窃密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磁介质的剩磁效应。存储介质中的信息被删除后,有时仍会留下可读的痕迹;即使已多次格式化的磁介质(盘、带)仍会有剩磁,这些残留信息可通过“超导量子干涉器件”还原出来。在大多数的操作系统中,删除文件只是删除文件名,而原文件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存储介质中,从而留下泄密隐患。
3、 预置陷阱。即人为地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预设一些陷阱,干扰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预置的陷阱一般分为硬件陷阱和软件陷阱两种。其中,硬件陷阱主要是“芯片捣鬼”,即蓄意更改集成电路芯片的内部设计和使用规程,以达到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一个关键芯片的小小故障,就足以导致计算机以至整个信息网络停止运行。
我国不少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都依赖进口,给网络的安全保密留下了隐患。如我国电信部门90%的路由器是采用国外公司的产品,许多产品中留有“后门”,看似便于维护,也为窃取网络信息埋下了“通道”。发达国家利用对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垄断,迫使别国依赖其现成技术,以达到控制别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目的。美国基本上掌握了网络地址资源的控制权。美国国内网事实上已成为因特网的骨干网。因特网上通信的80%通过美国,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在美国网络枢纽上设置了侦察监视阵地,开展情报搜集工作。我国部分国内通信绕道美国,这是非常危险的。
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是指为防止泄密、窃密和破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所存储的信息和数据、相关的环境与场所、安全保密产品进行安全保护,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在产生、存储、传递和处理等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
网络安全的工作前景怎么样?
网络安全工程师就业前景
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但是,像网页篡改、计算机病毒、系统非法入侵、数据泄密、网站欺骗、服务瘫痪、漏洞非法利用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那么,应运而生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这一岗位的就业前景如何呢?
需求稳定增长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加,《网络安全法》、《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办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地实施,国内政企机构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目前,很多大型或超大型企业,已经开始着手逐步建立自己的专业安全团队,以应对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日常威胁与突发事件。企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安全运维、研发与测试、渗透测试与漏洞挖掘、应急响应、首席安全官等岗位。其中,安全管理类岗位需求量最多,占27.1%,其次是安全运维类岗位19.1%,研发与测试类占 16.2%。由此可见,市场对于网络完全工程师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并且呈现出了稳定增长的趋势。
薪酬优势明显
根据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中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缺口巨大,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推高了整体薪酬水平。国内信息安全从业人员平均薪资水平在12.2-17.8万元之间,高于国家专业技术人员及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薪酬优势十分明显。
国家支持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条规、活动,我们得以窥见国家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该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促进网络安全人才交流。
201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世界技能组织的相关规定,将网络安全列为竞赛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
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再次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管理办法》,探索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新思路、新体制和新机制,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网络安全类专业,继续扩大网络安全相关人才培养规模。
由此可见,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就业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不仅有国家政策给予扶持,而且就业需求呈稳定增长的情况,并且薪资优势也很明显,并且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从基层技术员上升到具有一定级别的技术管理人员。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网络安全领域,网络安全工程师属于越老越吃香的岗位,因为技术愈加成熟,自然工作会受到重视,升职加薪则是水到渠成之事。
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范?
网络通信线路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电磁泄露
络端口,传输线路和计算机都有可能因屏蔽不严或未屏蔽而造成电磁泄露.目前,大多数机房屏蔽和防辐射设施都不健全,通信线路也同样容易出现信息泄露.
2.
搭线窃听
随着信息传递量的不断增加,传递数据的密级也在不断提高,犯罪分子为了获取大量情报,可能监听通信线路,非法接收信息.
3.
非法终端
有可能在现有终端上并接一个终端,或合法用户从网上断开时,非法用户乘机接入,并操纵该计算机通信接口使信息传到非法终端.
4.
非法入侵
非法分子通过技术渗透或利用电话线侵入网络,非法使用,破坏或获取数据和系统资源.目前的网络系统大都采用口令验证机制来防止非法访问,一旦口令被窃,就无安全可言.
5.
注入非法信息
通过电话线有预谋地注入非法信息,截获所传信息,再删除原有信息或注入非法信息后再发出,使接收者收到错误信息.
6.
线路干扰
当公共转接载波设备陈旧和通信线路质量低劣时,会产生线路干扰.如调制解调器会随着传输速率的上升,迅速增加错误.
对于网络通信线路的安全问题通常采用数据加密,用户认证和室外使用光缆传输介质等措施来解决.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于电磁辐射使信息被截获而失密的案例很多,这种截获,其距离可达几百甚至千米,给计算机系统信息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防止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信息在空间上扩散,通常在物理上采取对主机房和重要部门进行屏蔽处理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终端分散的重要部门采取主动式的干扰设备(如干扰机)来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以破坏信息的窃取.
关于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1. 漏洞
漏洞是造成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绝大多数非法入侵、木马、病毒都是通过漏洞来突破网络安全防线的。因此,防堵漏洞是提高系统及网络安全的关键之一。
当前的漏洞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系统的漏洞,如操作系统漏洞、IE 漏洞、Office 漏洞等,以及一些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漏洞;二是硬件方面的漏洞,如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产品的漏洞。
2. 内部人员操作不规范
在日常故障统计中,工作人员使用不当而造成的问题占绝大多数,例如,有的工作人员在多台机器上使用U 盘、移动硬盘拷贝文件时,不注意杀毒;有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随意安装软件;还有人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甚至与别人共享账号,这些也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3. 病毒与非法入侵
单位用于正常办公的计算机里通常保存了大量的文档、业务资料、公文、档案等重要数据和信息资料,如果被病毒破坏,被非法入侵者盗取或篡改,就可能造成数据信息丢失,甚至泄密,严重影响到正常办公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轻则系统运行速度明显变慢,频繁宕机,重则文件被删除,硬盘分区表被破坏,甚至硬盘被非法格式化,还可能引发硬件的损坏。还有些病毒一旦感染主机,就会将系统中的防病毒程序关掉,让防病毒防线整个崩溃。
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1.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管理,网络内的任何部门除了要严格遵守现有规章制度外,还要逐步完善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能约束用户的操作规范,形成高度可操作的规范使用网络的管理体系。这是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保证,也是防止内、外部攻击的有效方法。
2. 病毒防范
根据日常业务办公需求,经常需要进行文件传送、资料共享等,这就给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和可能性,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
同时,用户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杀毒技巧。一旦发现感染病毒,首先进行隔离,将其从联网状态中分离出来,然后杀毒。
3. 对网络系统进行合理配置
本级气象部门内部网络不仅连接上下级单位的网络,而且和其他专网、互联网都有连接,这些网络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换。由于不同网络的互信程度不同,安全级别不同,所以必须根据一定的安全策略来控制、允许或拒绝出入内部网络的信息流,剔除恶意的、带有攻击性质的信息流,保障内部网络的畅通与安全。
路由器通常部署在网络边界处,是外部信息流进入内部网络的第一道关口。本文以Blaster 蠕虫病毒为例,在博达路由器中运用访问控制列表(ACL),当病毒到达路由器时,这些数据都会被过滤掉,以此来阻止病毒传播。
由于感染了该病毒的主机会通过TCP 4444 端口和UDP 69 端口向内部主机传播病毒,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我们在路由器外网接口的ACL 设置如下:
ip access-list extended rule1 deny tcp any any eq 4444 deny udp any any eq 69 permit ip any any ip access-group rule1 in
通过以上设置,也可以限制一些特殊UDP、TCP 端口,阻止入侵者攻击,并避免某些端口由于流量过大而影响整个网络,从而确保气象业务的顺利进行。
4. 部署防火墙
通过路由器、防火墙等对有关网段的访问进行控制:对不需要对外进行访问的主机,将其封闭在固定的网段中;对需要对外进行有限访问的主机,则设定单点路由,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非法入侵者访问内部的网络,防止其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确保重要的业务主机网段的安全。
5. 其他安全措施
(1)漏洞扫描
确定一种能查找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
有很多病毒就是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进行破坏的,很多非法入侵者也能够通过系统漏洞入侵到目标计算机中,并对其进行破坏。因此,应及时安装最新的系统补丁、数据库补丁。
很多安全工具都有检查系统漏洞的功能,可以借助它们,对系统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将漏洞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2)数据备份
为了防止无法预料的系统故障,或用户不小心进行的非法操作,必须对系统进行安全备份。
除了对系统进行定时备份外,还应该对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应将修改过的重要系统文件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以便系统崩溃时,可以及时地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以自动站原始数据的备份为例,各地气象台站对于自动站原始数据的备份,除了采用本地硬盘备份外,也采用专用的移动存储设备定期转移备份,或者利用网络进行双机备份。最好用光盘刻录机将数据刻录在光盘中,确保信息的安全完整性。
(3)访问控制
访问权限控制是实现安全防范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防止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
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
通过访问控制,可以有效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
(4)加强维护力量
系统管理员应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最前沿的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更改网络系统的安全布防,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