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骇客帝国读后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黑客帝国》是一部典型的西方科幻片,作为一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电影,它运用了多种元素来吸引观众,例如枪战、中国功夫、电脑特技、爱情、背叛,当然最扣人心弦的还是人类与电脑人之间的战争。这个主题在科幻片中反复出现,既反映了人类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的现实状况,也表达了人类对于科技发展是否能带来真正幸福的深刻怀疑。虽然其表现形式是非常通俗的,但却恰恰是高科技时代人类关注自身处境的、因而也是最有意义的思考。我甚至认为,它比那些分析哲学家们非常严谨的推理更具有哲学的本真意义。然而真正使得《黑客帝国》超出普通科幻片之上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却是其更加深刻的宗教内涵,是其关于虚拟现实的宗教启示。
一、故事梗概
电影原名为Matrix,意思是母体或子宫,在影片中是指一个由电脑所制造的虚拟世界。在2199年左右,电脑人战胜了人类,统治了整个地球。它们把所有的人都浸泡在营养液中,在人身上接通许多电线,输入由电脑控制的电流刺激,模拟出人的全部感觉、经验、思维和想象。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由电脑所制造的活生生的虚拟世界中,谁也不知道自己全部的生活竟是一个幻觉,谁也无法从这场大梦中觉醒。这就是无所不在又不为人知的Matrix。但是以默菲斯为首的反抗者,仍然在地心坚持战斗,他们要破坏Matrix,戳穿这个总体性的幻觉,使全人类获得觉悟。他们进入虚拟世界,以黑客的手段来进行破坏。在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发现了黑客尼奥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全人类的救世主。在虚拟世界中,安德森表面上是一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可是作为化名尼奥的黑客,他对这个虚拟世界的秩序心怀不满,经常攻击电脑网络,并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感到怀疑,开始追问什么是Matrix。保卫虚拟世界的警察逮捕了安德森,并要逼迫他协助警察追捕反抗首领默菲斯。
但是默菲斯等反抗战士最终说服了安德森,并帮助他回到了真实世界。安德森抛弃了他在虚拟世界中被规定的角色,以尼奥为名开始了恢复真实世界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学习过程,尼奥首先恢复了其真实的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在模拟Matrix的其它虚拟世界中,他学会了中国功夫,领悟了虚拟世界的虚幻性。然后他们进入虚拟世界与电脑人特工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最终解放了人类,恢复了真实的生活,使人类从一场巨大的幻梦中觉醒过来。
黑客帝国观后感
黑客帝国观后感:
说实话,第一次看《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看懂,更不用说参透其中的内涵了,甚至一度相信电影中的“Matrix”概念,认为自己确实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电脑所制造的活生生的虚拟世界中。
影片中,墨菲斯问尼奥:“你是否曾做过这样的梦,梦中的一切真切得如同真实一样。要是你无法从这样的梦中醒来会怎么样?你怎么确定自己能分清楚梦幻世界与真实世界?”我同样也在问着我自己:我现在到底是在梦中还是清醒,到底是生活在现实还是生活在虚幻中?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佛教中的“空”的概念,佛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是空性的,不仅是世界,连我们自身也是空性的。《黑客帝国》中的主人公原来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执迷于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就像佛教里说的,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没有觉悟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名利两种东西,一心只追逐名利,反而将自己遗忘。但电影中的主人公尼奥不愿一辈子在名利的追求中从生到死,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
尼奥通过网络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这个发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觉悟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虚幻之中,而真实的自己却在另一个空间里被束缚着,也就是说,即使你现在觉得幸福抑或痛苦,其实都是一种幻觉,因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电脑程序的设计,是你自己意识的一种创造。
所以,要想找回真正的自己,就要把眼前的一切都看空,即佛教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的本心。
我们的本心,像电影中尼奥的肉身一样,XX满了管子,固定在一个个小小的容器中,难以逃脱,如果不拯救出真实的自己,我们的本心将会一直被囚禁,遭遇一次次的痛苦的轮回,一直生活在假象之中。
最终,尼奥觉悟了,成为了“the one”(救世主),成为了佛,他看透了一切,认识到世界原本是虚幻的,就像一堆程序那样没有实际存在意义,就在尼奥觉悟的那一刹那,他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可以控制子弹,爆发出神一般的法力,普通人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之所以能力有限,受到电脑人的统治,就是因为将虚幻的世界当做真实,为程序所束缚。
影片中尼奥一旦真正相信自己其实根本不受程序之操纵,马上就可以让子弹在空中停留,也可以像电脑人那样不受限制地自由变化,在虚拟世界中随心所欲。
当然从根本上说,尼奥的法力其实也是虚幻的,也是一种意识的产物,但是重要的是,尼奥在觉悟了之后,找回了自己的本心,用自己的智慧去拯救整个世界的芸芸众生。
影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场景:在祭司家中,一个小僧人盘腿而坐,眼睛十分明亮清澈,他能够将汤匙弯曲,但同时又说汤匙其实不存在,当他把汤匙举到尼奥面前时,我们在汤匙中看到了尼奥的映像,这个映像就代表着真实与透明。
这与佛教中所说的“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既然汤匙不存在,那么尼奥的映像同样不存在,这只是幻觉,同时暗示了影片所说的“Matrix”的所在。
总之,《黑客帝国》暗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幻觉,彰显了梦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区别,强调了解放心灵的作用,这对于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我们是十分有用的。
关于《黑客帝国1》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关于《黑客帝国1》的观后感600字左右
也许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随心所欲,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成为上帝。只要相信。
从前我们真的以为天上有神,我们相信他,穷毕生之力侍奉他,并且相信在死后可以追随他。在这样的信仰中,神就真的存在。
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人都是感性的生物。真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感知的解码,我们才能间接了解真理。物质世界是绝对真理的,也是人不能理解的,我们所说的看见,听见,其实是眼睛和耳朵提取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转化而成的感知性信息。难道我们可以认为狗和人闻到的气味是一样的吗?难道我们可以认为蝙蝠也和人类一样听吗?苍蝇的眼睛里的图像,会是人眼里的图像吗?同样的物质因为感知器官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解码。因为我们相信这种感知,所以它们是真的。
《黑客帝国1》的主旨就在这里。母体代替了我们固有的感官解码,而且因为我们相信它们,因此它们也就是真实的。一旦我们不再相信,它们就不再真实。吃下红色药丸,选择真相,尼奥走进真实的荒漠。原来的世界不再可信,一切在瞬间崩溃。
感觉并不真实存在,只是我们相信而已。相信自己痛苦,于是我们痛苦,相信自己幸福,于是自己幸福,相信憎恨,所以憎恨,相信爱,所以爱。在感觉的世界中,如果不相信,是不可能跳过万丈悬崖的。只是,相信本身是难以逾越的。尼奥第一次见先知时得到的答案其实是他自己的回答,直到死亡前,他都不是救世主。最后,屈尼蒂的话使他相信自己是救世主,这种相信才是尼奥成为救世主的直接原因。Believe thyself.
望采纳,谢谢。
求5年级小学生700字的影评或读后感
功夫熊猫的: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山下有个熊猫在卖面条。
如果是王家卫,熊猫阿宝开头一定会这样冷冷的说道:很多年后,我有个绰号叫龙武士。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龙武士,只要他知道如何做一碗美味的面条。
不论是什么样的江湖,总会在相似的传说中流传神秘的典籍,总会有坏人为此奔命。阿宝比较幸运,龙之卷轴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有一张像镜子一样的纸,照出胖胖的阿宝自己。每一本秘籍的重现江湖都会造就一个高手,每一个高手成名的背后都必然有另一个或者一堆高手的倒掉。自从告别了想成为科学家和解放军那样的白痴年代之后,每个小男孩几乎都和阿宝一样有过这样一个修炼成绝世神功,然后带着妞行侠仗义的理想,不过自从金庸他老人家大笔一挥的在葵花宝典上写下“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样的阴险狠毒的句子,我就对所有的武功秘籍彻底失去了兴趣,即使有乞丐在路上拉着我说“看你天资独特,是块练武的好材料”。
从某种程度上讲,《功夫熊猫》算是一部很原始的励志片,告诉我们武功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伙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它还是一部很难得的道德教育片,告诉我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老师要留下来保护自己的学生,就像最后小熊猫老师面对豹子tailang做的那样。
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大段留白写意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场景,动画人物的造型和设计,甚至还有那shifu(师父),wugui(乌龟),majiang(麻将),binggun(冰棍)等一些你一听就懂的英语发音,这让我对其他著名中国英语词汇newbee,shabi,zhuangbi等在不远的将来进军好莱坞,甚至成为日常美语抱有充分的信心。影片中最精彩的应该还是阿宝参加小熊猫师父主办的绝世神功速成班,并开小灶的那段,充满了向邵氏武侠和成龙电影致敬的经典桥段。
其实我一向对美国佬的动画片心存敬意,不论是最初的《狮子王》,《怪物shrek》还是这部《功夫熊猫》,那种非凡的想象能力,手段独特的嫁接和外包,那是美国人为我们建造的一个又一个神奇理想的王国。好莱坞的动画片每每取得的成功,就像阿宝的鹅爸爸做的面条那样,其实成功并没有秘诀,一切的吸引,只是因为他们是好莱坞,他们沿袭着好莱坞的创造和想象。
俗话说,天行健,熊猫当自强不息。好莱坞貌似中西合璧的熊猫,却有一个美国雅痞的灵魂。看着片场外的小盆友拿着熊猫的模型吵吵闹闹,我知道不论片里片外,阿宝已经成功了,但是中国动画片和好莱坞的差距却是明显的。这样的差距,仿佛就是中国福娃晶晶和美国的熊猫阿宝。
所以国人亦当自强不息。
邓爷爷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而在美国人眼里,不管是加非猫还是熊猫,能吸金的,那就是一只招财猫。
也许我们想过好多次,说过好多次,"有机会一定要带父母看场电影",或者"下一次一定要跟全家人看一场电影"。
现在,好机会来了,《功夫熊猫》来了。
尽管说了也可能白说,但还是要说,《功夫熊猫》是一部适合老爸老妈老婆孩子朋友爱人同学同事一块堆儿来看的动画佳作。它特别招笑,特别炫目,而且还挺励志的--除了对那些打算或者正在减肥的男士起不到鼓励作用之外。
当我走进电影院,咣当往那一坐,一听是国语配音,还多少有点失望,可没几句之后,就觉得挺好的了。想想《功夫熊猫》既然是一部"中国的"动画片,那么说中国话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至少看着不累。
但是为避免误解,还是必须要多一嘴,我仍然不认为给电影配音是理所应当的。
《功夫熊猫》的配音,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电影界高高在上的那些托塔李天王,正在一点一点地从云端贴近地气。他们不再动辄就用手中那座想多大就多大想多小就多小的宝塔扣死你,而似乎有了一些要公然与民同乐的倾向。
我是说,以前托塔李天王们也是"乐民所乐",只不过不是公然的,毕竟大家都是人嘛,七情六欲,就那么回事儿。有这样一个心照不宣的情况长久地存在着,托塔李天王们来决定我们能在电影院里看什么,不能看什么,而那些我们最想看的、最爱看的,其实也是李靖们最想看的和最爱看的,而区别只是我们不偷偷摸摸。
不可否认的是,观众是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能否兴旺的基石。我们就是一个个活泼淘气聪明伶俐前卫叛逆的哪吒三太子,对于管着我们的那个爹,我们当然不希望他永远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端庄古板的土鳖风范。
所以当《功夫熊猫》的配音里出现了"一切皆有可能"和"那是相当......"等流行用语的时候,观众们会知道这其中包含的"幽默性"、"网络化"和"市井感",表明了托塔李天王稍微有点想跟他儿子哪吒交朋友了。
特别是熊猫那句"我的JJ",让观众们在小小地惊讶了一下之后,开心得不得了,并且伴有巨大的放松感,真的如释重负。因为我们的电影文化,终于可以有尺度地接受一个有关男性生殖器的笑料了。请相信,时间会证明,这一句"我的JJ",在中国电影查审制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里程碑式的伟大意义。若干年后如果又有人要写有关中国电影史的书然后去拿它骗钱并且为自己树立大尾巴狼的地位,那么《功夫熊猫》中这一句"我的JJ"的配音,必将被大书特书,因为这是绕不过去的丰碑。
观众们的小小惊讶来源于被体制化之后的本能判断,因为以往假如有这样"不雅的"成分出现,要么配音改成"好痛啊"、"疼死我了"等等,然后照常配上原画面,要么干脆安全第一咔咔把这段戏全剪了--以前我们的电影审查方式就是按李靖的标准给所有电影净身。
在今天的《功夫熊猫》中,托塔李天王没有把我们自己的"国宝"给阉割了,为此我们宁愿相信这是李靖的境界提高了,而不是抽冷子的"我就让你们高兴一回"。
《功夫熊猫》很好看。
这句话的文本性质,决定了它的涵义可以远离口语形式有可能给人带来的"客套"或"敷衍"的感觉。所以,它不等同于"《功夫熊猫》还行啊挺好的"类似这种表达方式的模糊作用。
我一直觉得,如果给人推荐一部电影或者骗人去看一部电影,"某某电影很好看"所产生的效果就足够了。并且它礼貌地保持了电影的秘密性和原汁原味。从这一点上来看,所谓的影评和公开化了的观后感或者任何带有揭露性质的表达和交流,都是在破坏别人有可能得到的美好--尽管也许他们并不在意。
所以,随着《功夫熊猫》在华星IMAX大银幕上渐渐走向结束,我坐在那里有三种感受达到了顶点,一、屁股很木;二、心情非常愉悦;三、什么也不想写。
你能想象吗?眼前是IMAX,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笑声和大人们难以矜持的傻笑,如此真实的快乐,体现在年龄差距最大可达到60岁以上的这帮观众身上,面对着这么难得的盛事,而你却让身处其中的我端着一副大尾巴狼的姿态去写一篇自以为是的影评,抱歉我板不了这个脸。
事实上,一同跟我离开影院的人说"要是不用写稿该多好啊",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种心情,但懒绝不是全部的原因。
不过还是要说一些装淡的话。《功夫熊猫》严格地遵守着经典西部片的结构和童话故事的潜规则,你能想到一切即将或必将发生的情节--从一开始的那个梦境到最后编剧不可能把师父写死。并且,剧本把许多段落和细节处理成的因果关系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甚至有些地方就是想当然的--比如老龟的仙去,因为如果他不提前挂了,那么逻辑上打败豹子的事就不需要熊猫了。
《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不深不浅,易于消化,具有全球性。不过我一直在想"女人是老虎"和"女人是毒蛇",这是不是老美按"中国特色"故意设计出来的?并且,她俩一个是虎一个是蛇所以必须得是平胸的,这是不是在暗指黄种女性的围度不够?当然,我承认最后一句纯属胡扯,但"母老虎"和"美女蛇"这两个设计绝不是巧合的吧。
另外,《功夫熊猫》也把唯心主义很好地融合进了玄学一类的信息体系和武侠精神中,比如"没有什么事是意外"和"你要相信他就是神龙大侠",等等。
不过无论如何,《功夫熊猫》真正想奉献给观众的是那些美丽画面中的种种精彩。这电影会让人开心,会让人看得很爽,会让更多的人拉着手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或是让我们抱着最爱的人守在电视机旁,它会让人找回童心和复活梦想,那是一段彻底愉快的旅程。
参考资料:《功夫熊猫》:欢乐全家桶--七月雨
这个可以参考:
长江七号的:
长江七号,请不要影评
2008-02-10 22:26:04 来自: 尾巴 (南京)
长江7号的评论
如果换了《长江七号》不是周星驰的作品,也许,它的票房率没有那么高;它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它的评论色彩没有那么浓厚;也不会有太多人因为这部影片而失望周星驰,或写下影评。
好的影评向来是评大众眼光之外的影片。
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看的人多了,影片就成了一部人人得已说几句的坊间谈资。在那么多声音里,我宁愿只看到孩子的评价。
我们大人,我们这些所谓成长和经历,了解生活与残酷的大人们。请把你们冷静的目光投向别处吧,倘若你们要留下,就留下10岁以前的你。
大人不懂得童心,大人丢了童心。大人丢失的还很多,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会为影片流泪,但出了影院便随风飘逝。
时值年底,时值新年。要期待的很多,留在过去的也很多。
我把童心丢在童年的某一段了。而她,再也不会像长江七号跟随飞碟复活。丢了,就是丢了。
从良了,就别来找我
是不是每个曾经飞扬跋扈的古惑仔到了最后都会成为懦弱的老爸?是不是落草为寇的山贼都在内心渴望着召安?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就像一位妓女,花了三年时间改头换面,终于从良。可以让人稍稍微笑,又能微微落泪,宛若没有瑕疵的大家闺秀。一举手,一投足,都位置感十分,镜头感十分,控制着自己于是控制了你。
从良没有错,这不是个关于对错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情无关对错,好比小马哥帮兄弟砍人,我不能说砍人是对或者错,不能讨论那些马仔的父母亲人什么感受。这只是和感觉有关,如果当年你也曾经在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呆过,那么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思。周星驰的电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
和今天皆大欢喜的票房相比,我到今天都喜欢当年票房惨败的《大话西游》,喜欢被批评为粗俗无聊的无厘头喜剧。和今天随便都能走进北大讲演的星爷相比,我更喜欢当年《逃学威龙》里的星哥,甚至是更早以前的星仔。在录像厅里看投影,白墙上的那个人分明就是自己人,他如果一脚跨进这间黑房子,那么也会一样抽着烟看到目不转睛。谁管票房不票房,粗俗不粗俗,小人物需要有个人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狂野的梦想。
需要有那些笑中带泪的离奇遭遇,需要有那些挣扎遭遇更大的打击,还需要永远有个美丽的星女郎不离不弃,一直和你守到云开日出,守到张敏归来拥抱,守到朱茵城头重逢,守到莫文蔚修好了龅牙和眼眉。还能要求你什么呢?千秋功业,不朽英名,换来苏察哈尔璨继续乞丐生涯,阿漆白日晴天在集市上摇动猪肉摊。那时候周星驰不远,觉得自己再惨一点就是他了。
“最惨的就是猪大肠了,里面有陀屎哎,屎哎!”有屎怎么了?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并不影响胃口。和钟镇涛口水对攻,你来我往,白沫横飞。有口水怎么了?换成子弹,那就是《黑客帝国》,你怎么不恶心呢?布鞋踩进地里,左脚点右脚就能凌空上升,这就叫“水上飘”。水上飘很厉害,但是能被火箭筒打下来。这的确很无聊,但是我笑了,而且笑得很开心。我没说关于意义的事情,你看见我笑了没有?那就是全部的意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里说过:感情应该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具体来说,就是狠狠踩对方的脚,让他涕泪交流,表演出内心的极度痛苦。踩脚无论如何都和戏剧理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无厘头也是一种诠释方法。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学院派的解释吧?
不入流,等外品,流星一现,我觉得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褒义词。当周星驰根本拿不到最佳导演的时候,当报纸和杂志在批评他并且预言他会很快消失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他最具价值的一刻。主流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人群的根本不予承认,反而让人觉得周星驰全身上下熠熠生辉。这就像一位性工作者,没有多少人承认,但是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野性和生命力让人心折。纵使世人都大拇指朝下,我也要起立鼓掌。不是你不美,而是世人都盲了,无法欣赏。
现在他们睁开了眼睛,从易于消化的《少林足球》,到甜美可口的《功夫》,再到今天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票房有了,金像奖有了。今天再说看周星驰的电影,那是去真的电影院看真的电影。而不是说逃课凑钱去录像厅,或者是三朋五友在自己里看VCD。为什么50块一张的电影票,16元一张的D9,带给我的快乐反而没有一元钱一张门票的录像,8块钱两张的VCD来得多呢?为什么越多人喜欢你,我反而觉得你渐行渐远,已经快要到我视线的边缘了呢?
从良是好事,被大众欣赏是好事,拿奖有票房也是好事。如果在那么多年里有人曾经如此取悦过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让他获得荣誉和金钱?又有什么理由阻拦更多人去欣赏?或者,一定要以某种小众的姿态让自己感觉良好?不,当年我不觉得自我感觉良好。我感觉很糟,但是很快乐。在违法乱纪,混吃胡闹,浪费青春之中觉得很快乐。那时候的周星驰是同案犯,这一点让人喜欢到死。
现在,我要说和周星驰的缘分已经尽了。昔日的情分值得打一个三星,权且作为告别的礼物。这种时候让人悲伤,但是要说些祝你幸福一类的话。再有《长江七号》这样的片子,我不会再进电影院去看。做为老朋友,我也不会买D版或者网络下载。会偶尔看看你的新闻,看你又拿了多少奖,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楼,换了几个女朋友。只是看看而已,只能是这样了。我感念曾经的周星驰,以及他带来的快乐,但是那和今天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一定有某个时刻,大家已经分道扬镳,向着不同的方向飞驰而去,一去不回。只是,我当时并没有留意,所以才为今天的距离感到心惊。旧日的笑话越是精彩,也就让今天显得更是黯然。在我心目中,你永远停留在那一天,那时你是个独一无二、风度翩翩的猪肉王子。
从良了,就别来找我。
分析什么呢,爱它就够了——《长江7号》
看《长江7号》前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半睡半醒间,脑子里突然异常清晰地想起了小时候住的房子。十年前从那里搬走以后,映像就慢慢模糊,模糊到从来不会去想。房子在脑子里清晰起来,我就开始在房子里走过来走过去,走进我的小卧室,以前常常在里面对着窗外看,其实风景单调得没什么好看;走进浴室,以前常常在浴缸里玩滑水,水溅得卫生间到处是,会被训;我钻进爸妈房间的大衣柜,以前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时候,会躲进挂着的衣服中间,关上柜门,一个人黑着坐半天。
第二天去看《长江7号》,觉得小狄好像自己,笑着出了电影院,最后无数小外星人奔过小桥的镜头,挥之不去,在我心里继续蹦着跳着。
看讲童年的《长江7号》与前一晚睡觉时想起童年的家,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一件事情。但童年与童年的相似,却是如有巧合,纯属雷同的一件事情。
曾经,我也是个没出息的小孩。考试考得不好,虽然不至于零分,但也干过改分数的事情,还伪造过家长的签名。看《长江7号》里小狄把那0改成100,我笑啊。我也被人欺负过,还不敢还手,那些欺负我的大小孩的样子,大概也就在脑子里被放大成《长江7号》里那个大胖子的模样,也常常像电影里那样,欺负完了,大家做朋友,小孩跟小孩,哪有那么多扭不开的结。我的小学里,也有一个好老师,虽然远没有那么年轻漂亮,但那股子像妈妈的慈祥劲儿,和《长江7号》里一个样。高兴的时候,也向小狄那样开了录音机,瞎跳舞。班里的男女小朋友,也你喜欢我,我不喜欢你。我也要过玩具,赖在商店不愿意走,比长江7号里的小狄还过分,终究也是没给买,赖了一会,乖乖抹抹鼻涕,跟在大人后面回家。好在小孩儿忘性大,过几天就不记得,不愿去记得,强迫自己不记得了。
我们作小孩,以“懂事”为最高标准,大人夸别人家爱孩子:你们家孩子真懂事。大人训自己家孩子:别人家孩子都懂事,就你不懂事。星爷演的父亲,他不说你要懂事啊,他坦白说“你知道我没有钱啊”,他说“等我下个月发了钱再给你买”,他晓得呢,“懂事”是大人的责任,不是小孩的义务。
怕是这些事情,好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也像小狄和那个有钱小孩一样,“小孩的事情,才不和大人说!”但小孩变成了大人,小时候这些保守起来的秘密忘得干净,满脑子大人的事情,无非汽车房子,前途后路,勾心斗角,都变成《麻将》,都变成《独立时代》,都变成《一一》。
我的童年有的电影里没有的,是挨打,中国的小孩大多免不了这一课的,家门关起来,“未成年人保护法”连摆设都算不上。星爷在电影里装做要打小狄,先拿起木板,再拿起衣服架,然后是布片,最后用报纸卷了个稀松的“棍子”,哪里舍得打。我的童年里没有的电影里有的,是父子俩那种轻松融洽的关系,于是小时候在看到一些外国电影里小孩可以和爸爸打成一片,觉得好假。但心底里,又特别想这样的假。
那个小狗一样的长江7号,就是这美好然而并不强大的“假”的梦想。小狄以为7仔是李小龙,可以打败大狼狗,以为7仔是机器猫,可以做出各种工具帮自己考试拿满分,搞定欺负自己的同学,可是没有啊,成长的挫折要自己去经历的,星爷懂,也要我们明白人生不是顺畅的。所以7仔被大狼狗打败,也不能帮自己考试拿满分,只对小狄的这种幻想拉出一坨屎,要小狄踏踏实实,先做好一坨屎。
星爷知道小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7仔的那一点神力全用在这最重要最需要的事情上面,7仔修好了那架爸爸买回来的二手坏电风扇,电风扇给夏天的小狄吹风,让小狄睡个好觉。睡个好觉是什么呢,是爸爸对小狄无微不至的关怀,7仔修好了这关怀。7仔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施展神力,是救回了小狄事故中死去的爸爸。爸爸是什么呢,爸爸是擎天柱。
星爷缺父爱,他造出一个温暖自己,代沟深得没有底的时代,多少人希望有这样的温暖。既然希望,接过星爷的梦,温暖自己吧。
电影院里的小孩们,跟成为大人没多久的我一起乐着笑着哭着,一起共鸣着,我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在学校里,也还在经历着我曾经经历的,经历星爷曾经经历的,经历着我们上一辈曾经经历的。
我们的大人导演们,导演大人们,谁敢拍拍胸脯说,我一定能拍出电影来把孩子打动,凭他们电影里老气横秋的模样,他们也只能有去打动心上裹着厚厚道理的,懂人事的大人们。他们老早删除了自己的童年。他们只拍拍脑袋搞些捞钱的画面,捞完钱一句话不说拍拍屁股走人了。
我们以前看什么呢,嘎子哥和潘冬子啊。可嘎子哥和冬子哥教我们什么呢?闹得欢与拉清单,木头枪换成真枪,有仇必报,拿刀子捅人,红星一定要闪闪,革命,革命,再革命。革什么命呢,小孩子一个,我们的命还没长齐呢,“革”字还写得歪歪扭扭。这些年了,小孩也要在电影里斗争来斗争去,谁像星爷那样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告诉过我们,“我们虽然穷,但我们不打架,不撒谎,不拿人家东西。”我们的电影,多少年了,都不是在造梦,是把梦捏碎。
好多人已经评论的好深刻:周星驰在重复自己。这简直深刻的叫人心寒,他们就看得见那些作为星爷标志的重复吗。可哪里重复呢,我一点也不觉得重复。看星爷以前的电影,我无论如何不会愿意去想到我没出息的童年。看过《长江7号》,我愿意去想一想,我还愿意和星爷一起做梦,让童年美好一点。
看么么酷的博客,他说他看哭了,小飞给他留言说自己的朋友也哭了。怎么不哭呢,是在哭我们自己啊。能真的打动孩子的电影是好电影,我相信这是好电影标准的一种。想起来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院里小孩子们都哭得稀里哗啦,哭什么呢,其实也哭自己,哭童年。
《长江7号》,对于我来说,分析什么呢,特技啊,剧作啊,镜头啊,有什么好分析,爱它就够了。爱它就是爱自己的童年,爱那个到处都是缺憾的童年,爱那个没有神力来帮助,自己幻想神力的童年。电影是造梦,星爷懂啊,没有梦,童年怎么过。童年是根,人都从那儿发芽,长大,有点梦,才有长大的勇气吧。
假如我小时候有《长江7号》这样的电影帮我来造梦,我分析什么呢,爱它就够了。
去豆瓣找啊,很多
自己编辑整理一下吧~~~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