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在看一部作品之前,应该先了解作者吗?
- 2、谈谈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先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的意义和作用,四百字左右
- 3、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
- 4、读书前要了解作者吗
- 5、我们看书前为什么要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与作用?
- 6、深入了解作家的作品的研究步骤
在看一部作品之前,应该先了解作者吗?
当然了,一部好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亲身经历所见所感等,可以这么说,了解了作者等于读完了半本书
谈谈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先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的意义和作用,四百字左右
《文艺欣赏与写作》里面的第11页有简单介绍。大家都是广艺的哈,祝愿大家科科过,高高兴兴回家过春节...
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
1、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2、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
3、从“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
4、从“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
5、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扩展资料:
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读书前要了解作者吗
这取决于个人。有的读者是通过读书来了解作者,这种更了解是比较深的。当然,有的读者是先了解作者然后再去看作者怎样把他自己的想法反映到他的作品里,但是事先了解作者再去读文章往往会干扰你自己的认知,让你看问题偏主观。当然,你如果实在是个好奇宝宝,可以先了解作者再看书。
我们看书前为什么要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与作用?
一般作家做作大都是反应一个社会背景,一种黑暗,也是为了让国人清醒过来!而社会的各个时期又不一样,因此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对我们理解有帮助,但也可先读作品,最后体会到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深入了解作家的作品的研究步骤
先要选择研究的方面,比如他的作品思想或者作品人物形象之类的,然后去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对自己选择方面的资料进行深入的了解和阅读,最好能对资料进行综述,这样下来基本上就能了解今年关于该作者的研究动向和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