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的火炮有多厉害?
明军在明朝建立之前,直到中后期,其火炮装备的数量都是很多的,但数量不代表质量。作为明军主力火炮的红夷炮和佛朗机,其来历是这样的——红夷炮来自葡萄牙在中国沿海建的堡垒,而佛朗机则是从沉没的葡萄牙商船上打捞来的。明军水师在与葡萄牙殖民者的海上作战中,常常在数里外就被对方轰的船毁人亡,因而对西洋火器有着执着的向往,明朝从葡萄牙的沉船里打捞成功佛朗机以后,大量仿造,成为主力装备之一。而红夷炮最初是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直接购买而后仿造的。严格来讲,红夷炮和佛朗机都不适用与野战。在同时期的欧洲,火器部队正处于一个长足发展的时期,有专门的铸造所,专业的工匠和熟练的炮手,有专门为它配备的火炮测距和观测标尺以及仪器。经历过战火的考验,火炮分类较多,用途也不一。红夷炮弹丸较重,炮管较厚,是一种擅长攻城的火炮。而佛朗机是商船上自卫用的小口径炮,原本就缺乏军事价值。明军大量装备的这两种炮,都不适应与野战,他们最需要的是欧洲国家当时广泛使用的野战炮。但是很可惜,明朝连这两种炮都来的很不容易,更别说野战炮了。
明军火炮部队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专业的测算距离的标尺和仪器。在同时期的西方,瞄准照门和测距标尺是火炮的标准装备,它是炮手的必备装备。没有它,再熟练的炮手也很难命中目标。而明朝压根就没有这些东西,明朝一直都想方设法购买这些设备,但是,这在当时是欧洲国家的高度机密,不可能出售,明朝为此所花费的努力没有结果。明朝从中央到地方曾有大量工匠曾试图自制瞄准和测距设备,但很遗憾,由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落后,始终没有成功。因而欧洲炮手开炮,是以仪器来校准,以检验来辅助;而明军炮手则完全只能依靠经验,火炮的命中精度可想而知。明末北京保卫战中,京营的炮手在北京的城墙上操纵火炮一次齐射,炮弹统统落到了正在与八旗军作战的满贵的大同军的队伍中,直接导致作战的失利。在这一点上,不能过分归罪京营的炮手,即使是熟悉火器的辽东军,火炮炮手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祝你新年快乐!
都说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十分高明,大明为何没能转危为安?
因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整个帝国两百年来所积累的种种弊病,积重难返导致的。这不是一个明主、一个名将、一个名臣可以力挽狂澜的。
同时就算袁崇焕的“城墙大炮”十分高明,但是他不是皇帝,同时又缺乏高超的政治手腕。他的性格上有些专权擅杀、手握重兵,再加上关宁军已经出现私兵化倾向,引起皇帝猜忌,最终被处死。
作为一名将军,并不是帝国权力的实际拥有者,皇帝的信任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他后来的专断行事,使得皇帝开始恐惧和猜忌。同时己巳之变指挥不当,造成重大损失,导致被皇帝处死,成为一个王朝末的高歌。
同时,明朝的覆灭还是由于他内部的各种弊端。
一、首先是经济上严重困难,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土地兼并剧烈,同时由于明太祖的祖训,税收条目少且难收。
二、政治上问题复杂,各个派系斗争严重,其中牛李党争最为出名,损失了很多有实干才能的官员;皇权高度集中,但是明朝皇帝素质堪忧;而崇祯皇帝虽有心振作,但是能力有限、又多疑自用,因此难以力挽狂澜;文武官员失衡严重。
三、军队上体系崩溃。卫所制崩溃,家丁制导致民间出现拥“丁”自重团体,各级领导人员指挥也无力。再加上袁崇焕和皇帝之间的矛盾,导致在军事上节节败退。
四、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明朝在王朝末期,天灾不断,鼠疫、霍乱等不断发生,农民起义给王朝造成极大打击,再加上后金等周边势力作乱。
因此,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国家两百多年的弊病突然爆发,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
明末有大炮?我国不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引进火炮的吗?
最晚在元代中国就已经将火炮引入到军事领域了,这一点从生活在元末明处的施耐庵撰写《水浒传》中描绘出的“宋朝第一炮手”轰天雷凌振就可以体现了,因为首先是有人将火炮运用到军事领域,施耐庵才会写到小说中,而宋朝有没有火炮并不好说,但是元朝的确有火炮,甚至在当时中国的火炮先进到,有人曾发明了可以装在马背上的火炮。足以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