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面对网络上满屏的“丧”文化,我们该如何坚定自己的内心?
要克服别人的“丧文化”的影响就必须磨练出强大的内心,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别人的话语或行为的影响。强大的内心意味着你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并且能够在有诱惑干扰你的情况下不为所动。只有具备强大的内心才能很好的面对“丧文化”的侵袭。
“网抑云”成为新潮流,如何正确对待丧文化?
当人们苦“网抑云”久矣,在网上群起而攻之之时,当“网抑云”成为了网民新一轮的攻讦道具,表现出肆意的嘲弄之时,是不是又陷入了“人人都是孙笑川”的境地,陷入极端的批判与嘲讽只会导致网络狂欢的兴起,而在着巨大的狂欢之下,又有多少人被淹没在洪流之中,被人们所忽视,或是成为戏谑的对象。“丧”不应该成为一种文化,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表达“丧”的权利。一、“丧”不应该成为一种文化
“网抑云”中那些“丧”评论,最令人厌恶的,应该是那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徒,这也应该是对“网抑云”批判的肇始。他们“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他们“人间不值得”,颇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他们为的是博取关注,他们为的是获取利益。
当这种生硬的“丧”如滚雪球般不断累积之时,正是我们需要警惕和扼制的时候,它的蔓延,不仅仅会让更多的人加入无病呻吟的行列,还会让这些“丧”影响到正常的用户。
二、每一个人应该有表达“丧”的权利
对“网抑云”的批判在发端上是良好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这一种批判又变味了。“丧”成为了人们避之不及的词语,可扪心自问,谁敢说没有过这种消极的情绪,谁能说这种消极的情绪不需要释放。
我之所以反对“网抑云”的过激批判,是害怕当有一个人需要情绪上的释放,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略带“丧”意的文字时,就有人在下面评论说“网抑云警告”;是害怕当真的有抑郁症患者需要他人的温暖、他人的帮助时,因为这种批判反而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在网络上,我们需要的是包容和理性。
怎么看待现代年轻人的丧文化?
丧文化,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自救。用病态的精神,粉饰一个健康的皮囊和一派欣欣向荣的假象,这不叫成熟,叫自欺欺人。
从小到大,太多人给你灌输正能量,特别是人到中年,想丧却不敢丧,父母指望你,孩子仰望你,你一丧,全家都很丧。都说成熟的人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表露情绪,于是,只好忍、怂、装。内心很废柴,外表却很光鲜。
“丧”不能算是一种文化,而是当代年轻群体的一种“处世哲学”,即逃避现实。
究其根本,是一种对现实处境下的手足无措而采取的不思进取的悲观主义态度,颇有些“破罐破摔”的意味。如果说阿Q精神是自己取悦自己,那么“丧之精神”就是自己贬低自己。
最后,总结起来,所谓的“丧文化”之所以流行,正应了那句老话“往上不容易,往下一出溜”,堕落从古至今都是极其容易的,而向上则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该怎么面对丧文化呢?
丧文化不是丧葬文化,也就是目前年轻人多讲的躺平:躺平,网络流行词。
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是一种无奈之举,偶尔表现为比较“丧”。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应抱有宽容的态度,但不能一直颓废下去。人生于天地间,不能建功立业,也要努力求发展,无愧于心。
生命一半苦痛一半幸福,如果你一直丧下去,又怎么能感受到它的美好呢。来此一遭,不能尽兴,何苦来哉?
如何看待丧文化?
消极丧是一种沉浸在消极、绝望、焦虑、阴郁等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状态。丧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它能够帮助年轻人对抗焦虑、完成自我的接纳。
年轻人通过表达丧,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借由丧的状态,让自己暂停高压节奏,从而能够休养生息、自我复原。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的负面情绪也有其作用,比如低落能让人节约能量、自我关照;悲伤能让人深沉思考、收获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丧其实是年轻人自我调节的方式。
丧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它能够帮助年轻人对抗焦虑、完成自我的接纳。为了消解成功学价值观对自尊的威胁,年轻人用丧文化来自我调侃、抵御焦虑。
年轻人会成为“丧一代”的原因:
首先是现实原因。很多年轻人表示,丧是因为如今生活压力大。诸多现实问题,让一些年轻人感到就算再努力,好像也很难改变什么,于是心态从“鸡血奋斗”变成了“就地躺平”,由此获得内心的平和。
其次是心理原因。年轻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是:充满希望与幻想,内心有许多抱负,相信年轻一切皆有可能,而残酷的现实却让这种全能自恋感一点点幻灭。经过现实捶打,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有些梦想注定是不能实现的。这种幻灭感,让年轻人感到很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