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是什么意思?
- 2、“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出自哪里?
- 3、竹死结不变,花落有余香 什么意思
- 4、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什么意思?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是什么意思?
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
【原文】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 ,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大意可理解为: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表达了关羽慷慨豪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点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出自哪里?
出自《三国演义》罗贯中
翻译: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着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竹死结不变,花落有余香 什么意思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唐·邵谒《金谷园怀古》竹子虽死但仍不改变骨节,花儿虽凋落仍保留芳香。喻忠义之士坚守节操,至死不渝。
参考资料:;id=326751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什么意思?
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 ,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大意可理解为: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
表达了关羽慷慨豪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点